林向阳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悬停了几秒,最终没有立即拨出那个号码。冲动是魔鬼,尤其是在人生重大决策上——这是她在职场摸爬滚打五年学到的血泪教训之一。傍晚的阳光透过榕树的枝叶,在斑驳的门板上投下细碎的光斑,仿佛给这座沉寂的老建筑注入了一丝生机。
她深吸一口气,转身离开。但那个念头,像一颗种子,一旦落入心田,便开始悄然汲取养分。
回到家,母亲正在厨房忙碌,饭菜的香气弥漫整个屋子。父亲戴着老花镜在看报纸,见她回来,抬眼温和地问了句:“出去散步了?”
“嗯,随便走了走。”林向阳应着,心里却开始盘算。她没直接提茶馆的事,而是状似无意地问:“爸,妈,咱家后面那条街,是不是有家老茶馆,叫‘清风’的?我看好像关门了。”
“清风茶馆啊,”母亲端着菜从厨房出来,接话道,“老陈头的店嘛。唉,老头人挺好,就是走得突然。他那个儿子,一心在大城市发展,肯定不愿意回来接手这‘破店’啊。听说急着转手呢,那位置,偏了点,估计不好转。”
“位置偏……”林向阳若有所思地扒着饭,“但环境挺安静的,门口还有大榕树。”
“安静是安静,可现在做生意,讲的是人流!”母亲以她朴素的商业逻辑分析着,“你看新区那边,临街的店铺多热闹。那种老房子,设施也旧,改造起来都麻烦。”
父亲放下报纸,插了一句:“老陈头在的时候,靠的是几十年积攒的人情。现在人情淡了,光靠老本,难。”
父母的话像一盆冷水,但并没有浇灭林向阳心中的火苗,反而让她更冷静了。她需要数据,需要分析,而不是凭一时热血。当晚,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,打开笔记本电脑——这台曾经为无数个互联网项目奋战的工具,现在开始为一个看似异想天开的梦想服务。
她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分析文档:
· 优势: 独特性(社区唯一的老式茶馆,有历史感)、环境(安静、自然、有情怀)、成本(预估租金或转让费应远低于新区店铺)。
· 劣势: 地理位置非商业中心、客流有限、设施老旧、目标客群模糊(老主顾流失,新客群未知)。
· 机会: 社区缺乏多元公共空间、老龄化与年轻家庭并存的需求潜力、消费升级中对“体验”和“情怀”的追求。
· 威胁: 新兴连锁咖啡店的竞争、社区居民的接受度、政策风险(老城区改造规划?)。
她还搜索了江城本地的同城网站、社交媒体,发现确实有不少年轻人抱怨“城里除了商场奶茶店就没别的地方可去”,也有人发帖寻找“可以安静看书、聊天的特色小店”。这些碎片化的信息,让她看到了潜在的市场需求。
理性分析显示,这绝不是一个能轻松成功的项目,风险重重。但同样,它也指向了一个差异化竞争的可能:不做流量生意,做社群生意;不追求翻台率,追求空间价值和用户黏性。
第二天,林向阳还是拨通了那个电话号码。接电话的是老陈头的儿子,陈先生,语气带着一丝疲惫和不耐烦。听闻林向阳有意咨询店面转让,他直接报了个价格,并强调:“价格没多少商量空间,我爸这店虽然旧,但地段还行,面积也实在。你要是有意,最好尽快定,还有别人在问。”
林向阳没有被他催促的语气吓到,而是用职业化的口吻说:“陈先生,您好。价格我了解了,但在此之前,我希望能实地看看店内的具体情况,包括房屋结构、水电线路等,以便评估后续的投入。您看什么时间方便?”
她的专业和冷静让对方态度稍缓,约定了下午看房。
推开“清风茶馆”沉重的木门,一股更浓重的旧木、茶叶和淡淡霉味混合的气息扑面而来。室内光线昏暗,林向阳摸索着打开老式的开关,昏黄的灯光照亮了空间。大约八十平米的店面,整齐地摆放着七八张深色的八仙桌和长条凳,柜台上摆着几个巨大的玻璃罐,里面是早已变质的花茶。墙壁泛黄,墙角甚至能看到蛛网,但整体结构看起来还算稳固。
她仔细检查了电路——老式铝线,负荷能力有限;水管是锈蚀的镀锌管,水龙头拧开时流出带着铁锈的黄水。后厨更是简陋,只有一个旧式煤气灶台和一个斑驳的洗涤池。问题比比皆是,但空间的开阔感和那些充满岁月痕迹的老物件,却让她莫名安心。
“房子是我爸的,不是租的。”陈先生补充了一句,“所以转让的是这个生意和店面使用权。房子本身,你们得另签租赁合同,跟我爸的遗产继承人谈,也就是我。”
这句话点醒了林向阳:真正的谈判对象,可能不止一个。
就在这时,一个温和的男声在门口响起:“陈哥,我来拿之前寄存在陈叔这儿的茶具。”
林向阳回头,看到一个身形挺拔、穿着浅灰色亚麻衬衫的年轻男人站在逆光里。他手里拎着一个环保袋,目光平静地扫过店内,最后落在陈先生身上。
“是陈暮啊,进来吧,东西我帮你收好了。”陈先生招呼他进来,顺便对林向阳介绍道,“这是陈暮,以前常来我爸这喝茶,是个茶艺师,还教过老头几手呢。”
陈暮朝林向阳微微颔首,算是打过招呼。他的眼神掠过林向阳时,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,但没有多余的好奇。他动作利落地从柜台下方取出一个用软布包裹好的木盒,仔细检查后放入袋中。
林向阳却心中一动。茶艺师?这或许是个了解这个行业和这个空间潜力的机会。她趁陈暮准备离开时,主动上前一步,递上自己的名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