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暮的目光在林向阳递出的名片上停留了两秒,并没有立刻接过。他的眼神平静无波,仿佛对“前互联网运营经理”这个头衔毫无兴趣,反而更关注她接下来要说什么。
“林小姐,”他声音温和却带着距离感,“我对加盟或投资新的商业项目,暂时没有兴趣。”
林向阳的手悬在半空,却没有丝毫尴尬。她迅速调整策略,收回名片,笑容依旧明亮:“陈先生别误会,我不是要找投资人。只是我刚回江城,对本地情况不了解,尤其是茶饮这块。您既然是专业人士,又熟悉这家茶馆,我希望能听听您的看法。比如,这样一家老店,如果改造,保留什么,改变什么,才可能活下去?”
这个问题似乎触动了陈暮。他看了一眼旁边面露不耐的陈先生(老陈头的儿子),略一沉吟,对林向阳说:“这里不太方便。如果你真想了解,明天上午九点,街口的‘静心茶舍’可以聊一刻钟。”说完,他微微点头示意,便提着茶具袋转身离开了。
这个邀约短暂且带着明确的界限感,但林向阳抓住了它。她知道,这可能是打开局面的唯一钥匙。
下午,她又约见了房产的真正主人——老陈头的儿子陈先生,进行更深入的谈判。这一次,她做足了准备。她没有纠缠于转让费,而是将重点放在了租赁条款上。
“陈先生,我理解您希望尽快处理完这边的事务。我可以接受您提出的转让费,但关于房屋租赁,我希望合同能签五年,并且约定五年内租金涨幅不超过5%。”林向阳拿出准备好的简易市场分析,“您看,这个位置目前的租金水平大概在XX元/月,我提出的这个初始租金是高于市场价的,这代表了我和诚意。但我需要长期的稳定性来支撑前期巨大的改造投入。如果短期合同,我无法冒险。”
她的理性分析和清晰诉求,让对方意识到她不是一时冲动,而是有备而来。经过一番拉锯,陈先生最终原则上同意了她的要求,但需要她支付一笔不小的定金,并在一周内签署正式合同。
压力,瞬间来到了林向阳这一边。
第二天上午八点五十分,林向阳提前十分钟到达“静心茶舍”。这是一家比清风茶馆更显精致和专业的小茶室,环境清幽,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茶香。陈暮已经坐在一个靠窗的位置,正在专注地温杯烫盏,动作行云流水,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律感。
看到林向阳,他抬手示意。落座后,他没有寒暄,直接递过一杯刚沏好的茶:“试试,本地的清明茶。”
茶汤清亮,入口微涩,但回甘悠长。林向阳不懂茶,但能感受到这杯茶与奶茶店香精茶的云泥之别。她真诚地赞道:“很好喝。”然后,她拿出连夜整理的思路提纲,开门见山:“陈先生,我对清风茶馆的初步想法是,不做纯粹的怀旧,也不盲目追求新潮。我想做一个‘社区第三空间’,它应该既是老人们熟悉的茶馆,也是年轻人愿意来的咖啡角,甚至可以成为社区活动的小据点。”
她条理清晰地阐述了自己的“复合业态”构想:
1. 空间分区: 保留主要区域做散座,设置安静的阅读角,开辟一个灵活的儿童活动区(可用屏风隔断)。
2. 产品融合: 保留传统平价茶饮,引入品质咖啡和创意特调(如茶咖融合饮品),搭配简单的轻食点心。
3. 活动赋能: 定期举办诸如读书分享、手作课堂、周末旧物集市等低成本活动,吸引不同人群,增加粘性。
陈暮安静地听着,偶尔小啜一口茶,直到她说完。他放下茶杯,目光锐利了几分:“想法听起来很美好。但你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。”
“第一,定位模糊。你想讨好所有人,结果可能谁都不满意。老人嫌咖啡贵吵,年轻人嫌老气。”
“第二,专业壁垒。茶和咖啡,都需要专业的人。你一个人兼顾不了。”
“第三,社区关系。你一个外来者,如何快速取得老住户的信任?尤其是社区里像赵阿姨那样的关键人物。”
他的批评一针见血,毫不留情,却恰恰说中了林向阳内心最大的疑虑。但这并没有打击到她,反而让她兴奋——这说明他在认真思考她的项目!
“您说得对!”林向阳眼睛一亮,“所以,我需要合作伙伴。比如,茶的部分,如果能有一位像您这样的专业人士把关,定位和品质问题就解决了大半。至于社区关系,我可以从解决具体需求入手,比如先免费为社区老人提供茶水解渴,举办免费的智能手机教学班等,用行动换取信任。”
陈暮看着眼前这个面对质疑反而更加神采奕奕的女孩,她那句“我需要合作伙伴”说得自然坦荡,没有丝毫利用的意思,更像是一种对志同道合的期待。他沉默了片刻,脑海中或许闪过了老陈头生前泡茶的身影,闪过了这家茶馆曾经的热闹。
“我不会投资,也不会全职参与。”陈暮最终开口,语气依然谨慎,“但是,如果你真的盘下了这家店,在茶叶选品、茶饮制作和部分茶艺活动上,我可以提供有限的技术顾问支持。至于其他,你需要自己解决。”
这并非承诺,只是一个机会的缝隙。但对林向阳来说,足够了。
带着与陈暮达成的初步共识,以及那份沉甸甸的定金支付压力,林向阳回到了家。她需要做出最终决定。她把自己的全部积蓄、项目计划、风险评估,毫无保留地告诉了父母。
意料之中的反对浪潮来了。
“向阳,你疯了?把这么多钱投到一个破茶馆里?”
“你在大城市好好的工作没了,回来就应该安心考个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,稳定!”
“做生意是那么容易的吗?多少人都赔得血本无归!”
父母的担忧合情合理。林向阳没有争辩,她等父母情绪平复后,才拿出自己的电脑,一页一页地给他们看她的市场分析、运营计划、以及她对社区需求的观察。
“爸,妈,我知道你们担心我。但‘好好工作’的路,已经走不通了。我不想为了一个所谓的‘稳定’,去过我能一眼看到头的生活。这个茶馆,是有风险,但它不是一个冲动。我有在大城市学到的知识和经验,我看到了这里真实的需求。也许它会失败,但我不想连试都不试就放弃。这是我认真思考后想走的路。”
她的话语气平静,却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坚定。母亲看着她眼中久违的光彩,父亲则沉默地抽着烟。最终,父亲掐灭了烟头,叹了口气:“丫头,你长大了,自己的路自己选。要是……要是真赔了,家里这碗饭总有你吃的。”
这近乎是默许了。林向阳眼眶一热,重重地点了点头。
一周后,林向阳正式与陈先生签署了合同。当她拿到那串沉甸甸的、带着铜锈的老钥匙时,手心因为激动而微微出汗。她独自一人,再次站在了“清风茶馆”的门前。
夕阳将榕树的影子拉得很长。她深吸一口气,将钥匙***锁孔,“咔哒”一声,锁开了。推开木门,昏暗的光线中,尘埃在空气中飞舞,仿佛被惊扰的旧梦。
她打开手机的电筒,光柱扫过空寂的堂屋,掠过积灰的桌椅柜台。这里破败、陈旧,挑战重重。但此刻,在林向阳眼中,它们不再是障碍,而是等待被唤醒的潜力。她仿佛能看到,未来这里灯火通明,茶香与咖啡香交融,老人的谈笑声、孩子的嬉闹声、年轻人的讨论声交织在一起……
梦想照进现实的第一步,往往始于这样一片看似荒芜的废墟。
然而,就在她沉浸在蓝图构想中时,一个略带尖锐的声音在门口响起:“哎,小姑娘,这店是你盘下来了?”
林向阳回头,看到赵阿姨正叉着腰站在门口,脸上写满了怀疑和审视。
“赵阿姨,”林向阳稳住心神,露出一个阳光的笑容,“是我。以后还请多多关照。”
赵阿姨上下打量着她,眉头紧锁:“你这年轻人,想法是好的。但我可跟你说,这老房子毛病多,社区里人多口杂,你想在这儿搞什么新花样,难着呢!别到时候钱打了水漂,哭都来不及。”
这扑面而来的“下马威”,没有让林向阳退缩。她知道,真正的挑战,从现在才正式开始。
面对赵阿姨的直接质疑和即将到来的重重困难,林向阳将如何踏出改造茶馆的第一步?她能否找到打破僵局的关键契机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