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: 首页 > 小说资讯 >

芸香阁外雨初歇(顾砚辞沈微婉)最新章节_芸香阁外雨初歇全文阅读

发表时间:2025-10-24 01:04     编辑:清旖
芸香阁外雨初歇高质量小说

《芸香阁外雨初歇》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小说,提供顾砚辞沈微婉章节目录,情节非常吸引人,人物真实生动,情感细腻,快来看看吧!

作者:顾砚辞 状态:已完结 类型:古代言情
立即阅读

《芸香阁外雨初歇高质量小说》 小说介绍

主角是顾砚辞沈微婉的叫做《芸香阁外雨初歇》,这本的作者是顾砚辞倾心创作的一本豪门总裁类,内容主要讲述: 一姑苏的梅雨总来得缠绵,入了六月,青瓦上的雨珠便滚落成线,顺着飞檐坠进天井的青石板缝里,溅起细弱的水花,混着墙角薄荷的清苦,漫进芸香阁半开的窗棂。沈微婉正蹲在柜台后整理旧书,指尖捻过一页泛黄的《昭明文选

《芸香阁外雨初歇高质量小说》 第1章 免费试读

一姑苏的梅雨总来得缠绵,入了六月,青瓦上的雨珠便滚落成线,

顺着飞檐坠进天井的青石板缝里,溅起细弱的水花,混着墙角薄荷的清苦,

漫进芸香阁半开的窗棂。沈微婉正蹲在柜台后整理旧书,指尖捻过一页泛黄的《昭明文选》,

纸页边缘脆得像陈年的枯叶,稍一用力便要簌簌掉渣。她只得放缓动作,

用竹镊子轻轻挑开粘连的书页,鼻间萦绕着旧纸特有的霉味,混着案上刚煮好的枇杷膏甜香,

倒也不觉得闷。“婉丫头,”里屋传来祖母轻咳的声音,“把窗再关些,雨丝飘进来,

当心书受潮。”沈微婉应了声,起身去推窗。木质窗棂轴子生了锈,她用了点力才推动,

指尖蹭上窗沿积年的青苔,凉得像浸了井水。刚把窗扇合到只剩一指宽的缝隙,

檐下忽然传来一声轻响——是油纸伞骨碰着门框的声音。她回头时,

正见一个青衫男子立在门口,雨珠顺着伞沿往下滴,在他脚边积成小小的水洼。

男子身形颀长,腰间系着块墨色玉佩,伞面倾斜着,遮住了大半张脸,

只露出线条清俊的下颌,以及一截白皙修长的手指,正捏着伞柄转了半圈,

将伞面上的积水抖落在阶前。“叨扰了,”他声音低沉,像雨打在芭蕉叶上的调子,

“避雨片刻,不知可否?”沈微婉愣了愣。芸香阁开在姑苏巷深处,

是沈家祖上传下来的旧书铺,如今家道中落,只剩她和祖母守着这方寸之地,

平日里来的多是熟客,这般面生的男子,还是头一回见。她看了眼檐外密织的雨帘,

点了点头:“公子请进,只是店内多是旧书,当心碰着。”男子道了谢,收了伞立在门后,

目光扫过满架的书册,最后落在柜台后的那本《昭明文选》上。他往前走了两步,脚步很轻,

青布靴底沾着的泥水没敢蹭到干净的木地板,只在边缘处留下浅浅的印子。

“这是梁代的刻本?”他指着那本书,语气里带着点不易察觉的惊讶。

沈微婉点头:“是祖父年轻时收的,只是保管不当,好些页都脱了线。”她说着,

把书往他那边推了推,“公子若感兴趣,可翻看瞧瞧,只是动作轻些。”男子应了声,

小心翼翼地拿起书,指尖避开脆薄的纸边,只捏着书脊翻看。他看得很细,

连页脚批注的小字都没放过,眉头微蹙,像是在琢磨什么。沈微婉趁机煮了杯雨前龙井,

用的是粗陶杯,杯沿有个小小的豁口,是祖母年轻时用惯的旧物。“公子喝茶。

”她把茶递过去。男子接过,指尖碰着杯壁,顿了顿才道:“多谢。”他没立刻喝,

只放在案上,目光又落回书页上,“这批注是你祖父写的?”“是,”沈微婉笑道,

“祖父生前最爱读《文选》,每页都写了批注,只是我才疏学浅,好多字都认不全。

”男子闻言,唇角似乎勾了勾,只是太快,快得让人以为是错觉。

他指着其中一句批注:“‘明月照积雪,朔风劲且哀’,你祖父评‘寒冽入骨,似闻朔风’,

倒是精准。”沈微婉眼睛亮了亮。这话她听祖父说过,只是当时年纪小,没懂其中意味,

如今被男子点破,倒像是忽然通了窍。她正要再问,里屋忽然传来祖母的咳嗽声,

比刚才重了些,还带着喘。“祖母!”沈微婉急忙起身往里屋走,刚到帘前,

就听身后男子道:“令祖母似是肺疾犯了?我这里有瓶药膏,或许能用。”她回头,

见男子从袖中取出个白瓷小瓶,瓶身刻着简单的兰草纹,看着不像凡物。

“这是……”“是西域来的润肺膏,用雪莲花和川贝熬的,早晚抹在人中处,能缓咳嗽。

”男子把瓶子递过来,语气平淡,“我早年在边关时得的,如今用不上了,若不嫌弃,

便给令祖母试试。”沈微婉接过瓶子,指尖触到瓷瓶的温度,温温的,像是刚揣过怀里。

她连忙道谢:“多谢公子,不知公子高姓大名,日后也好奉还药钱。”“举手之劳,

不必挂怀。”男子摆了摆手,目光又落回窗外,雨势似乎小了些,“雨停了,我也该走了。

”他说着,拿起门后的油纸伞,转身要走。沈微婉忽然想起什么,

拿起案上的《昭明文选》:“公子若是喜欢,这书……”“不必了。”男子打断她,

脚步没停,“旧物当随故人,留在芸香阁才好。”话音落时,他已走出店门,

青衫背影很快消失在巷口的雨雾里,只留下那把油纸伞,不知何时落在了门后,

伞面上绣着几枝墨竹,竹节处还沾着一滴未干的雨珠。沈微婉拿起伞,

忽然发现伞柄下系着块小小的木牌,上面刻着两个字:砚辞。二顾砚辞再来芸香阁时,

是三日后的午后。那天没下雨,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书册上,映得纸页上的字都暖了几分。

沈微婉正帮祖母晒书,把几本珍贵的宋刻本摊在天井的竹席上,用细竹竿支起油纸,

挡住过强的日光。“沈姑娘。”熟悉的声音传来,她回头,见顾砚辞站在巷口,这次没带伞,

只穿了件素色长衫,腰间的墨玉佩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。他手里拎着个食盒,走到近前,

递了过来:“昨日路过西街的‘福记’,见他们家的枣泥糕不错,想着令祖母或许爱吃,

便买了些。”沈微婉接过食盒,指尖碰到盒底,还是温的。

她有些不好意思:“公子太客气了,前几日的药膏还没谢你,

如今又送糕点……”“些许小事。”顾砚辞笑了笑,这次她看清了,他的笑很淡,

只在唇角勾起一点弧度,却像春日的阳光,能驱散心头的凉,“令祖母的咳嗽好些了吗?

”“好多了,”沈微婉连忙道,“抹了公子给的药膏,夜里不怎么咳了,

今早还喝了小半碗粥呢。”顾砚辞点点头,目光扫过天井里的书册,

忽然停在一本《汉书》上:“这是嘉靖年间的刻本?”“是,”沈微婉引着他往竹席边去,

“祖父说这是他二十岁时,用半担米从一个老秀才手里换的。”顾砚辞蹲下身,

仔细看着书脊,指尖轻轻拂过上面的烫金字:“嘉靖刻本多粗率,这本倒是工整,

你看这避讳字,‘世’字缺笔,‘敬’字不讳,该是嘉靖中期的官刻本,难得。

”沈微婉听得入了神。这些话她听祖父说过,只是没顾砚辞讲得这般清楚。她忽然想起什么,

转身进了店,从柜台下翻出个木盒子,里面装着祖父留下的批注本,

递给顾砚辞:“公子若不嫌弃,可看看这个,祖父的批注里,还有好些我不懂的地方。

”顾砚辞接过盒子,打开时,里面的纸页散发着淡淡的檀香——是沈微婉每月都用檀香熏过,

防蛀的。他拿起一本《史记》,翻到“项羽本纪”那页,

上面有祖父用朱笔写的批注:“力拔山兮气盖世,奈何妇人之仁。”“令祖父看得透彻。

”顾砚辞轻声道,“项羽之败,不在力不足,而在识不清,鸿门宴放了刘邦,垓下又恋虞姬,

终是误了大事。”沈微婉坐在他身边,听他逐句讲解批注里的深意,阳光落在他发梢,

泛着浅淡的金光。她忽然觉得,这样的午后真好,有暖光,有旧书,

还有人陪她聊祖父留下的那些故事。正说着,巷口忽然传来一阵喧哗,

几个穿着短打的汉子簇拥着一个满脸横肉的男人走了过来,为首的男人手里拿着个账本,

老远就喊:“沈微婉!出来!”沈微婉脸色一白。这是巷口**的王老三,

上个月她爹生前欠的赌债到期,王老三来要过一次,她凑了半贯钱才打发走,

如今怎么又来了。顾砚辞也站了起来,眉头微蹙,挡在沈微婉身前。王老三走到近前,

打量了顾砚辞一眼,撇了撇嘴:“你是谁?这是我们沈家的事,少管闲事!”“我是她朋友。

”顾砚辞语气平淡,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气场,“不知王掌柜找沈姑娘何事?”“何事?

”王老三把账本往沈微婉面前一递,“她爹欠我们**三两银子,上个月说好了这个月还,

如今都月底了,钱呢?”“我……我现在没那么多钱。”沈微婉声音发颤,

“能不能再宽限几日,我把店里的旧书卖些,凑够了就还你。”“卖书?”王老三嗤笑一声,

“就你这破书铺里的烂纸,能卖几个钱?我看不如这样,你把这书铺抵给我们**,

债就算清了,怎么样?”“不行!”沈微婉急了,“这是我家祖上传下来的铺子,

不能抵给你!”“由不得你!”王老三使了个眼色,身后的汉子就要往店里冲。

顾砚辞忽然动了。他没拔剑,也没动手,只从袖中取出一块玉佩,往王老三面前一递。

那玉佩是羊脂白玉的,上面刻着繁复的龙纹,一看就价值不菲。“这块玉佩,抵三两银子,

够不够?”王老三眼睛都直了,伸手就要抢,顾砚辞却收了回去,冷冷道:“先把欠条给我,

再立个字据,说清楚这笔债已清,日后不许再找沈姑娘麻烦。”王老三犹豫了一下,

还是让手下去拿纸笔。顾砚辞接过欠条,看了一眼,确认是沈微婉父亲的签名,

才把玉佩递给王老三。王老三接过玉佩,掂量了几下,眉开眼笑:“够!够!

以后我们再也不找沈姑娘麻烦了!”一群人浩浩荡荡地走了,沈微婉还愣在原地,

眼圈泛红:“顾公子,那块玉佩……”“不过是块普通的玉罢了。”顾砚辞笑了笑,

语气轻松,“比起芸香阁,算不得什么。”沈微婉知道,那玉佩绝不是普通物件,龙纹玉佩,

寻常人家哪能有。她咬了咬唇,从怀里取出个锦囊,里面装着她攒了半年的碎银子,

递过去:“公子,这是我所有的钱,虽然不够还玉佩的钱,但我会慢慢攒,一定还你。

”顾砚辞没接,反而把锦囊推了回去:“我说了,不必还。”他顿了顿,又道,

“若是沈姑娘实在过意不去,不如……日后我来店里看书时,姑娘多煮杯茶,如何?

”沈微婉抬起头,见他眼中带着笑意,像揉碎了的星光。她点了点头,把锦囊收回去,

心里却暗暗记下:一定要攒够钱,把玉佩赎回来。那天傍晚,顾砚辞走后,祖母坐在藤椅上,

拉着沈微婉的手,轻声道:“婉丫头,顾公子是个好人,你要好好待他。”沈微婉脸一红,

低下头,指尖捻着衣角,没说话。天井里的薄荷开了花,小小的白色花朵,

在暮色里散发着清苦的香,像极了此刻她的心情,又甜又涩。三自那以后,

顾砚辞便常来芸香阁。有时是午后,有时是傍晚,来了就找本书坐在柜台边看,

沈微婉煮茶给他,他便边喝茶边和她聊书里的故事。他知道的很多,从《诗经》到《楚辞》,

从汉赋到唐诗,仿佛没有他不懂的。沈微婉听得入迷,常常忘了整理书册,直到祖母提醒,

才想起该做晚饭了。顾砚辞也不打扰,只帮她把书放回书架,有时还会帮她修补旧书。

他修补书的手法很巧,用的是祖父传下来的鱼鳔胶,把脱线的书页粘好,再用细针缝上,

比沈微婉自己补的还整齐。“顾公子,你以前是不是也修过书?”一次,

沈微婉见他熟练地穿针引线,忍不住问。顾砚辞手上的动作顿了顿,

眼底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,很快又恢复平静:“以前在京中,常去翰林院看书,

见那里的老吏修补过,学了点皮毛。”沈微婉没多想,只当他是在京中待过的文人。

她不知道,顾砚辞所说的“京中”,是皇宫里的翰林院,而他当年在翰林院,

不是看书的文人,是陪太子读书的太傅,后来因得罪了权臣,才被贬到姑苏,隐姓埋名。

日子一天天过去,梅雨停了,盛夏来了。芸香阁的生意好了些,常有学子来买旧书,

沈微婉忙不过来,顾砚辞便帮她招呼客人,算账收款,做得有模有样。一次,

一个老秀才来买《论语》,顾砚辞帮他找书时,老秀才忽然道:“这位公子看着面熟,

莫不是前几年在京中讲过学的顾太傅?”顾砚辞的动作僵住了,沈微婉也愣了。

她看着顾砚辞,等着他解释。顾砚辞沉默了片刻,才道:“老丈认错人了,

我只是个普通的读书人,从未去过京中。”老秀才有些疑惑,还想说什么,

顾砚辞却岔开了话题,指着书架上的《论语》:“老丈要的是哪个版本?

我们这里有朱熹注的,也有何晏注的。”老秀才注意力被转移,没再追问。等老秀才走后,

沈微婉看着顾砚辞,轻声问:“公子,你以前……真的是太傅?”顾砚辞抬起头,

迎上她的目光,眼中没有了往日的平静,多了些无奈和苦涩:“是,我以前是太子太傅,

后来因弹劾丞相贪赃枉法,被罢了官,贬到姑苏。”沈微婉愣住了。她没想到,

顾砚辞竟有这样的过往。弹劾丞相,那是多大的勇气,她想象不出,眼前这个温和的男子,

在朝堂上是怎样的风骨。“那你……”她想问他以后会不会回京,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。

她怕答案不是她想听到的。顾砚辞似乎看出了她的心思,

笑了笑:“我如今只想在姑苏安安稳稳地过日子,京中的那些事,我不想再提了。

芸香阁外雨初歇高质量小说
芸香阁外雨初歇高质量小说
顾砚辞/著| 古代言情| 已完结
主角是顾砚辞沈微婉的叫做《芸香阁外雨初歇》,这本的作者是顾砚辞倾心创作的一本豪门总裁类,内容主要讲述: 她想起上次王老三看到玉佩时的反应,忽然明白,这玉佩或许不只是贵重,还有别的意义。等小姑娘走后,沈微婉轻声问:“公子,你的玉佩……是不是宫里的东西?”顾砚辞沉默了很久,才点了点头:“这是先帝赐给我的,当年我做太子太傅时,因教太子有功,先帝赏的。”沈微婉心里一震。先帝赐的玉佩,那是何等的荣耀,可他却用来抵了三两银子的赌债,还从不提起。她忽然觉得,顾砚辞身上藏着太多的故事,那些故事里,有荣耀,有风骨,也有不为人知的委屈。“公子,”她看着他,认真地说,“以后有什么事,你可以跟我说,我虽然帮不上什么大忙,但我可以听你说。”顾砚辞看着她,眼中泛起水光。他在姑苏待了两年,一直孑然一身,从未有人对他说过这样的话。他忽然觉得,或许在这个小小的芸香阁,在这个温柔的江南水乡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