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默点点头。当陈屿为她戴上安全帽时,他的手指不经意间碰到了她的额头,两人都微微一怔。晨雾中的空气仿佛凝固了,只剩下远处电钻的嗡鸣声和彼此加快的心跳声。
走进工地,林默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巨大的迷宫。曾经熟悉的阅览室被拆解得只剩下承重柱,阳光透过裸露的天窗洒下来,在布满灰尘的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陈屿拿着图纸,向她介绍各个区域的设计:"这里会保留原有的穹顶结构,我们加固后在内部加装玻璃幕墙...... 那边是新的儿童阅读区,采用可调节的书架......"
林默跟在他身后,听着他专业而充满热情的讲解,忽然觉得眼前的废墟变得生动起来。她仿佛能看到完工后的图书馆:阳光透过玻璃穹顶洒在木质书架上,孩子们在柔软的地毯上看书,老读者们坐在保留下来的旧借书台前翻阅报纸......
"这里," 陈屿停在一个角落,"我们会建一个小型展览区,展示图书馆的历史变迁。你上次提到的那些旧物件,可以放在这里。"
林默看着他手指指向的地方,那里现在只有一堆碎石和钢筋,但在陈屿的描述中,已经变成了一个充满温度的空间。她忽然想起第一次在借阅记录上看到 "陈屿" 这个名字时的情景,那时她从未想过,这个神秘的读者会以这样的方式走进她的生活。
"对了," 陈屿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金属物件,"这个给你。"
林默接过来,发现是一枚黄铜书签,上面刻着图书馆新设计的穹顶图案,边缘还刻着一行小字:"静默之光,2025"。
"谢谢你。" 林默的手指轻轻抚摸着冰凉的金属表面,"很精致。"
"第一批样品刚做出来的。" 陈屿看着她,目光温柔得像清晨的薄雾,"只有两枚,一枚给你,一枚......" 他顿了顿,"留给未来的图书馆馆长。"
林默的心轻轻颤动了一下。她抬起头,想说些什么,却被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打断。陈屿接起电话,脸色渐渐变得严肃:"我知道了,我马上过去处理。"
"出什么事了?" 林默问。
"穹顶的钢结构出现了一些问题," 陈屿皱着眉头,"可能需要调整设计方案。" 他看了看林默,"抱歉,我得先去处理这个。"
"去吧,工作要紧。" 林默努力挤出一个微笑。
陈屿点点头,转身快步走向工地中央。林默看着他匆忙的背影,握紧了手中的黄铜书签。金属的冰凉触感让她稍微平静了一些。她知道,建筑设计就像人生,总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挑战,重要的是如何面对它们。
接下来的两个月,林默和陈屿因为图书馆改造项目有了更多的交集。有时是林默提供关于图书馆运营的建议,有时是陈屿咨询书籍摆放的最佳方式。他们的交流大多围绕工作,但那些不经意的瞬间 —— 递咖啡时触碰的手指、讨论方案时额头相抵的距离、发现彼此共同喜欢的作家时的惊喜 —— 都像投入湖面的石子,在各自的心里漾起圈圈涟漪。
一个周五的傍晚,林默加班整理旧书,忽然接到陈屿的电话。他的声音听起来有些疲惫:"林默,你能来工地一趟吗?关于那些旧物件的摆放位置,我想听听你的意见。"
林默赶到工地时,夕阳正缓缓沉入城市的天际线。工人们已经下班,整个工地安静得只剩下风吹过脚手架的声音。陈屿坐在临时搭建的办公室里,面前摊开着一张巨大的平面图,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标注。
"抱歉这么晚打扰你。" 陈屿递给她一杯热茶,"我想把 1937 年的借书台放在入口处,但又担心影响人流......"
林默接过热茶,指尖传来温暖的触感。她看着图纸,忽然想起什么:"我记得那张借书台的抽屉里,有一本旧的借阅登记册,记录了从 1950 年到 1970 年的借阅记录。"
陈屿抬起头,眼中闪过一丝好奇:"真的?"
"嗯," 林默点点头,"馆长老张说那是最珍贵的馆藏之一。如果把借书台和这本登记册一起展出,配上灯光......"
"就像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。" 陈屿接过她的话,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,"太棒了,林默!这正是我想要表达的理念,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方式。"
两人俯身在图纸上,讨论着旧物件的摆放细节。夕阳透过临时办公室的窗户,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,在图纸上交织在一起。林默闻到陈屿身上淡淡的松木香,混合着工地的尘土气息,形成一种让人心安的味道。
"对了," 陈屿忽然说,"下周三晚上有个建筑展的开幕式,你有空吗?"
林默的心猛地一跳。她想起三个月前在美术馆的那个下午,陈屿也是这样邀请她参加评审会。时光仿佛在这一刻重叠,只是这一次,邀请的性质似乎有了微妙的变化。
"我......" 林默犹豫了一下,"我那天要值班。"
陈屿眼中的光芒黯淡了一些,但很快又恢复了温和的笑容:"没关系,我只是觉得你可能会喜欢那个展览,有很多关于老建筑改造的案例。"
"对不起。" 林默低下头,感觉有些失落。
"该说对不起的是我," 陈屿合上图纸,"总是在你休息的时候打扰你。"
走出工地时,夜色已经降临。陈屿坚持要送林默回家,两人并肩走在安静的街道上。路灯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忽长忽短,像一首无声的序曲。
"那个穹顶的问题解决了吗?" 林默打破沉默。
"解决了," 陈屿点点头,"我们调整了钢结构的角度,虽然增加了成本,但保留了原设计的光影效果。" 他顿了顿,"其实那天你说旧物件很重要,给了我启发。有时候,坚持看似不实用的细节,反而能让建筑有灵魂。"
林默想起那个刻着穹顶图案的黄铜书签:"就像那枚书签?"
陈屿笑了:"就像那枚书签。"
走到林默家楼下时,陈屿忽然从包里拿出一个小小的布袋:"这个给你。"
林默打开布袋,发现里面是一盏迷你台灯 —— 仿照 1954 年那盏铜制台灯做的袖珍版,底座上刻着一行小字:"静默之光,照亮彼此。"
"这是......" 林默惊讶地抬起头。
"我让工厂定做的," 陈屿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,"看到那盏旧台灯时,我就想到了你。" 他停顿了一下,声音低沉而认真,"林默,你就像这盏灯,虽然安静,却总能在我需要的时候照亮方向。"
林默感觉眼眶有些发热。她抬头看向陈屿,发现他的眼睛在夜色中格外明亮,像盛满了星光。这一刻,不需要更多的言语,两人都明白了彼此的心意。
那个周末,林默在整理旧书时,发现了一本 1953 年版的《月亮与六便士》。翻开书页,里面掉出一张泛黄的借书卡,上面的借阅记录显示,这本书在 1968 年 3 月 15 日被一个名叫 "陈静" 的读者借走,之后再也没有归还。
林默的心猛地一跳。她想起陈屿说过,他的母亲也叫陈静,曾经是这座图书馆的读者。她拿起手机,想告诉陈屿这个发现,却又放下了。有些故事,需要在合适的时间,以合适的方式被讲述。
她把借书卡小心翼翼地夹回书中,然后将书放进那个牛皮纸信封 —— 这是她准备带给陈屿的下一个惊喜。窗外的阳光正好,透过图书馆的玻璃窗洒在书页上,形成温暖的光斑。林默知道,有些等待,是值得的。
而属于他们的故事,就像这座正在重生的图书馆,在静默中孕育着新的希望。